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未來三年上海這樣干
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 年)
來源:界面 作者: 日期:2023-06-16
近日,上海出臺《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下稱《行動計劃》)。
根據《行動計劃》,到2025年,上海“2+(3+6)+(4+5)”現代化產業體系將不斷夯實,工業增加值超過1.3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以上。
《行動計劃》還圍繞高端制造引領功能、自主創新策源水平、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企業發展活力和競爭力等方面,提出細分指標。
比如,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5%、三大先導產業總規模達到1.8萬億元、重點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5%以上、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力爭達到360臺/萬人等。
在2023年6月15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副市長李政表示,《行動計劃》作為今后三年推動上海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性文件,與“十四五”規劃相銜接,同時結合新發展趨勢,優化調整下階段制造業發展目標、任務舉措。
為實現上述目標,《行動計劃》提出未來三年,上海將實施強鏈升級、強基筑底、數字蝶變、綠色領跑、企業成長、空間擴展等6大行動共22項重點任務。
在強鏈升級方面,上海將制訂新一輪三大先導產業發展方案,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加快集成電路關鍵環節研發攻關,推動下一代技術創新融合發展;布局生物醫藥基因和細胞治療、合成生物學等前沿領域;瞄準人工智能技術前沿,構建通用大模型,面向垂直領域發展產業生態,建設國際算法創新基地,加快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
上海還將打造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2個五千億級產業集群,培育一批細分領域千億級產業;加速布局“四個新賽道”和“五大未來產業”,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共進。
為夯實制造業發展基礎,上海將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具體來看,上海將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每年實施攻關項目100個以上。預計到2025年,上海將推動基礎零部件產業化、基礎材料示范應用、大型工業基礎軟件研制突破超250項。
上海還將加快建設制造業創新載體,布局一批國家級和市級創新平臺;推動“鏈主”企業牽頭組建開放型創新聯合體,強化制造業質量品牌建設。
為加快推動制造業數字化改造,上海提出實施智能工廠領航計劃,打造20家標桿性智能工廠、200家示范性智能工廠;實施“工賦上海”行動計劃,打造30個行業性工業互聯網標桿平臺,梯度培育40家“工賦鏈主”企業。
同時,上海還將為企業提供評估診斷和改造升級等服務,支持企業數字化診斷、購買算力服務。
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透露,上海將通過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集聚發展,舉辦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對接活動,為各類優質企業提供政策服務包。
吳金城表示,上海向首次“小升規”和“新建入統”工業企業發放“成長券”,最高50萬元,支持企業采購數字化管理、技術創新、法律咨詢、檢驗檢測等專業服務。
圍繞綠色低碳新方向,上海將推動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創新,圍繞氫能、高端能源裝備、低碳冶金等領域,加快低碳零碳負碳等技術創新,突破共性關鍵技術、重大節能先進裝備。
同時,上海將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和碳效評價,推動一批創新產品碳排放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圍繞鋼鐵、化工等重點領域實施一批節能降碳技術改造項目,建設寶武碳中和產業園、化工區綠色低碳示范園;持續開展產業結構調整,每年淘汰落后產能500項左右。
為壯大制造企業群體,上海計劃梯隊培育領航企業、科技型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
根據《行動計劃》,未來三年內新增15家左右產值超過100億元的制造業企業,動態培育50家左右龍頭企業。
同時,上海將加快引進制造業總部,滾動培育一批“獨角獸”“瞪羚”等科技型企業,市級“專精特新”企業達到10000家;更大力度推動中小企業“小升規”,每年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000家左右。
在空間擴展方面,上海將優化制造業空間布局,提高產業經濟密度,發揮產業地圖對投資促進的引導作用,建設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同時推動浦東、臨港、五個新城、南北轉型等地區加快制造業增長。
此外,上海將定期組織開展資源利用效率調查評價,形成低效產業用地清單,以減量化、土地收儲、市場化補償、園區回購等方式,推動低效產業用地退出,導入優質產業項目。
在加強重大產業項目的土地規劃用地方面,上海有哪些支持政策?
上海市規劃資源局副局長韋冬表示,上海各區將按照分區域、分產業類型形成區域產業準入標準,通過“標準地”、“帶產業項目”掛牌方式,提高土地供應精準度,確保重大產業項目快速落地;同時實行產業用地地價底線管理,建立產業用地地價與項目績效掛鉤機制,降低企業用地成本。
“每年通過提質增效、存量盤活、城市更新、土地出讓等方式,保障產業用地規模不低于1萬畝。”韋冬表示。
韋冬還表示,上海出臺的《關于加強上海市存量產業用地管理的若干意見》,在拓展存量產業空間供給、增強協同監管提升施策效果等政策措施方面做了進一步補充和強化,切實提升存量產業用地的績效水平,確保產業用地用于產業、服務于產業,防止炒作。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金融服務的支持保障,界面新聞注意到,此次發布的《行動計劃》也在信貸支持、融資租賃、企業上市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金融服務在為上海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持保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還有什么創新舉措?
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總經濟師陶昌盛回答界面財聯社提問時表示,為推進上海市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上海銀保監局會同市地方金融局、市發改委等部門研究制定“1+2”科技金融服務方案,為推動上海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
陶昌盛透露,上海加大了信貸等金融支持力度。截至今年4月末,上海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41.9%;上海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綠色貸款余額同比分別增長46.1%和42.6%,均大幅高于全市各項貸款總體增速。
在融資租賃方面,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上海融資租賃公司投向制造業租賃資產余額約2136億元,涉及客戶數量91663家;從租賃物類型來看,交通運輸設備、通用機械設備、工業裝備占比最高且近年來增幅明顯。
在保險支持方面,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上海共累計完成202個重點創新項目承保,涵蓋ARJ21飛機、船舶制造、智能發電設備、工程設備等重點領域,累計提供風險保障802億元。
“我們將繼續會同國家在滬金融管理部門,配合市經信委等部門,加大對制造業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此外,把握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新機遇,推動科創金融相關工作取得新成效。”陶昌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