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供應鏈生態體系,助力“制造業當家”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顧乃華 謝方梅 日期:2023-03-07
制造業當家系列談
2023年1月,隨著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的召開,由“制造業起家”的廣東吹響了“制造業當家”的高質量奮進號角。廣州市高質量發展大會也提出,堅定不移推進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落實制造業當家“一把手”工程。在國內外愈演愈烈的制造業供應鏈攻防戰中,廣州既擁有明顯的基礎優勢,同時也仍存在一定短板,制造業當家的供應鏈基礎必須進一步夯實和提高,以更好助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廣州制造業供應鏈優勢突出
制造業供應鏈體系不斷優化。目前,廣州制造業產品體系較為完備,擁有41個工業大類中的35個,是華南地區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城市,配套能力位居全國前列,制造產業鏈條豐富。2022年,廣州入選國家首批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試點、國家首批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城市,供應鏈生態不斷優化。
制造業供應鏈韌性不斷提升。過去3年,面對國內散發疫情不斷、原材料價格上漲、物流受阻等形勢,廣州迅速摸查制造業企業供應鏈受阻情況,通過加強部省協同和跨區域協調,確保重點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暢通,為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提供了強有力支撐。2022年,盡管面臨多重困難,廣州先進制造業仍然實力凸顯,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提升至61.6%。
現代物流產業生態鏈日益健全。廣州作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國際商貿中心,依托汽車制造及后市場、快消品、生物醫藥、電子商務等產業優勢,培育出一批專業化、平臺化物流供應鏈企業,交通物流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多個世界50強物流企業在穗設大區分部或亞太轉運中心,物流中心地位持續提高。在后疫情時代,隨著“新經濟、新基建、新消費”加快發展,廣州物流鏈體系適配的場景將更加豐富,這也為有效支撐制造業強市創造有利條件。
廣州制造業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面臨的挑戰
制造業供應鏈服務體系有待完善。一方面,物流供應鏈體系有待進一步提升。部分物流企業仍主要承擔“倉庫保管員”和“搬運工”的角色,集中在貨物運輸、貨運代理、勞務派遣服務等價值鏈中低端環節,在航運貿易、金融服務、信息服務等高附加值、衍生服務方面的占比仍有待提升。物流供應鏈服務體系的不盡完善,使得物流對實體經濟“降本增效”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另一方面,不少企業供應鏈面臨管理和整合難題。特別是中小企業,在協調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生產進度和生產能力匹配上存在一定困難,較多制造業中小企業僅追求物流設施優化而未能實現整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優化,無法和上下游形成高效協同。
制造業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仍需增強。不少制造業企業仍處于供應鏈價值鏈中低端,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不足,供應鏈附加值較低。另外,廣州制造企業多為中間產品生產企業,其供應鏈將面臨擠壓現象。尤其是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等制造業戰略性零部件國產占比偏低,受海外供應商制約,供應鏈抗風險能力不足。面對發達國家實施“制造業回歸”戰略和有力度的獎補政策,廣州制造業中間品貿易也面臨不小的國際供應鏈風險。
三是制造業供應鏈數字化、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供應鏈模式與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融合程度還不夠深,不少制造業企業只是將數字化技術與供應鏈管理進行了初步融合,供應鏈體系中的信息孤島、數據分割、數字化基礎設施薄弱、上下游企業缺乏聯動等問題突出。另外,智能制造共性技術供給缺失問題仍待解決,一些中小企業難以獲取合適匹配的智能制造技術,智能制造發展所需的信息技術服務支持產業發展滯后于制造業供應鏈智能化轉型需求。中小型技術供應商難以提供匹配度高的智能制造技術和管理模塊,品牌技術供應商更多提供成套的智能制造技術解決方案,但改造費用過高。
完善供應鏈生態體系亟待補短板強弱項
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增強制造業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首先,加快培育一批全球和區域供應鏈鏈主企業。引導產業鏈供應鏈上的骨干企業按照專業化分工做大、做強、做優,增強對供應鏈上下游資源的整合能力,盡快成長為鏈主,并對產業鏈“鏈主”企業和核心配套企業建立常態化服務機制。其次,完善“鏈長”通過“鏈主”抓鏈條的傳導機制。“鏈長”與“鏈主”密切協作,動態掌握產業鏈重點企業狀況和產業鏈各環節對外依賴狀況,找準產業鏈缺失和薄弱環節,制定產業鏈關鍵卡點項目清單,形成多方合力精準攻關。制造企業特別是品牌廠商應加大研發創新投入,突破核心技術壁壘,轉變生產方式,主動適應市場及時代背景的變化,提高新產品開發速度,提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制造業發展需求的適應能力。
二是聚焦物流和信息流,培育具有“廣州特色”的供應鏈服務體系。持續完善物流服務體系,為制造業供應鏈創造時間與空間價值。圍繞重點產業集群,推進現代物流與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推動企業打造供需對接、資源整合的供應鏈協同平臺,提升供應鏈的穩定性可靠性,促進區域物流和供應鏈資源優化、共建共享。加快布局一批生產服務型物流骨干節點,著力完善為制造業生產提供原材料供應、中間產品和產成品儲運、分銷等一體化的現代供應鏈服務功能。積極發展汽車物流、中轉物流、流通加工、金融結算等高附加值物流服務業務。
三是推進制造業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提高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競爭優勢。鼓勵制造業企業供應鏈全鏈條管理數字化,支持核心企業加強全鏈條數據管理,努力實現供應鏈管理透明化,支持市內重點制造企業打造供應鏈數字創新中心,為行業提供監測分析、大數據管理、質量追溯、標準管理等公共服務。選擇一批企業競爭力強、全球化程度高的行業,開展制造業供應鏈數字化創新應用示范工程。推動一批能夠參與全球競爭的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發展,提升制造業供應鏈智慧化水平。就企業而言,要積極采用數字化技術,優化企業內部各個職能部門之間的有效銜接,實現采購、生產、銷售的一體化,并積極配合外部供應鏈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整合,在政府相關政策的引導下實現制造業上下游產業信息互通。
四是加強應急、風險管理建設,提高企業供應鏈風險抵御能力。全面系統梳理國內外直接、間接供應商,重點評估核心零部件、中間件和基礎材料對外依存度和供應穩定性,建立重點產品供應鏈動態監測清單、供應鏈備鏈計劃和風險管理機制,加強運行風險監測、預警和應對。企業要優化供應鏈管理,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和業務拓展的情況,持續收集跟風險變化有關的信息,對外部環境進行及時評估檢測,動態調整企業供應鏈管理,實時調整風險應對策略和管控措施,做好外部環境風險應對。同時,企業還需要審視自己核心物料的供應商清單,減少單一供應源的依賴性,采取多元化供應商戰略,打造供應鏈多樣性,增強風險抵御能力。
?。ㄗ髡哳櫮巳A系暨南大學“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廣州現代產業新體系研究基地主任;謝方梅系暨南大學“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轉載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